首页 > 农业资讯 > 正文

西安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2020-02-16 14:42:3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初冬时节,秦岭脚下的长安区神禾原上一片绿色,初生的冬小麦生机盎然,宛如一片片绿毯铺满山岗。
\

  初冬时节,秦岭脚下的长安区神禾原上一片绿色,初生的冬小麦生机盎然,宛如一片片绿毯铺满山岗。(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王健 摄

\

临潼区现代化蔬菜大棚 记者 谢伟 摄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视察时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

  五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出台《西安市进一步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的实施方案》,成为引领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9年,西安市又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纳入十项重点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推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14年的323.3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61.21亿元,增长42.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跑赢全市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9年达到14588元。

  转型升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粮食绿色示范、设施蔬菜扩建、特色果业增效、优势畜牧提升、健康渔业发展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程,着力构建我市“一区三带七板块”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粮食连年丰收,201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139.90万吨。果业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我市成为全国著名的猕猴桃、葡萄、樱桃、石榴集中产区,先后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饮品大会、中国葡萄产业科技年会等业界顶尖学术盛会,“北方时令水果之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达到11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定,并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7.2%以上。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切实抓好技术推广,深化与西农大合作,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

  深化改革

  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入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临潼区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截至目前,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435个,较2014年增加91个;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年经营收入660亿元,是2014年的两倍多。

  2015年,我市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9年,深入开展土地确权“回头看”工作,对不确权、暂缓确权、确权到组等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核查整改。2019年6月28日,西安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大厅挂牌运营,成为西北地区首家投入运营的市级交易大厅。截至目前,全市农村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清查核实农村集体总资产461.79亿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村2831个。其中蓝田县董岭村通过“三变改革”, 变成了一个“山上绿色果园,山下旅游休闲,户户小车洋房,家家富裕安康”的美丽、富裕、和谐新山村。

  持续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市以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管理制度,扶持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做好幸福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市幸福新农村示范村总数达到82个。加快推进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

  目前,全市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9%,污水有效治理率50.8%,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到65%。积极推进村貌提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人本优先

  拿出“绣花”功夫 狠抓“五大扶贫”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累计减少贫困户6.87万户24.23万人,291个贫困村退出。2019年,周至县顺利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在产业扶贫方面,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奶山羊、中蜂等10项扶贫主导产业,在周至、蓝田、鄠邑、长安、临潼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个,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大产业、大带动”目标。全市19个搬迁点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1648人,帮扶贫困户22325户,持续抓好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体系,培训4.65万人次。

  2020年,全市将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剩余5424户8769人在册贫困人口全部如期高质量脱贫。健全长效机制,狠抓产业、就业、金融、科技、文化“五大扶贫”,严格执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等保障性政策,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记者 闫珅

  “翟会长”五年成长小记

  从农民到职业农民再到明星主播

  2016年,一位叫翟文波的农村青年,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计划培育的2000万分之一,通过长安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自身努力,变成了大家口中的“翟会长”——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副会长。2019年,他是全陕西省农业授课时长最长的讲师。

  34岁的翟文波几乎与许多城市人相同,手机不离手。对于他来说,手机就是新农具。而通过手机直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关注,除了为他带来平台上的上百万粉丝,也构建了与各种各样的农业从业者的联系。

  2012年底,翟文波退伍后,先后到过派出所、社保局工作。“我觉得自己的性格真的不适合去做上班族,那时觉得年轻还是应该去闯荡。”机缘巧合,翟文波开始在长安区的家乡种起草莓,种植创业上顺风顺水,他便开始考虑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

  2016年下半年,直播流行了起来,但还没有人会把它和农业结合在一起。翟文波却悄悄开始了新的尝试,收获了第一波农业“流量”。尽管在娱乐为主的直播世界里,这样的直播内容,当时稍显“奇葩”。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培养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专业技能、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同年,长安区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于翟文波来说,这可以被称之为一次老天爷促成的“趁热打铁”。翟文波开始觉得农业“有搞头”——原来农业绝不局限于土地之上,整个行业中其实包括各种工作,电商、销售者也是农业链条的一部分。“这让我眼界一下子开阔了”。

  现在,在快手和抖音平台上,“翟会长”拥有上百万的粉丝。今年春节,他在抖音上开设了十节网络课程,内容涵盖视频软件使用方法、农业视频拍摄手法和营销方法,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网络营销培训。

  2019年,翟文波成为中央农广校特聘讲师,授课足迹遍布全省,走向全国,授课对象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和农业经济组织,共计110场专题培训,线下培训人数达到2万人。他向记者谈起一个个通过培训听课,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走出困顿的真实例子。说起这些,翟文波脸上充满喜悦。

  “五年来,我觉得农村的变化很大,从业者趋向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下一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会有更多的返乡创业青年,培训他们解决生产难题,一起实现乡村振兴,是接下来我课程的重点。”翟文波说。 文/记者 闫珅

  “兔妈妈”的脱贫致富路

  认真钻研学养殖 “春华”五年得秋实

  时间回到五年之前,住在破窑洞里的她,曾靠着政府低保金生活,日子困顿不堪。

  五年多的时间,她通过学习钻研、市场调研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稳扎稳打,创业脱贫。2019年“中国扶贫日”,她光荣地成为了全省脱贫攻坚明星。

  她就是毛春华,临潼区斜口街道白鹿观村村民。这位坚韧不拔的“农民明星”,用榜样力量激励着更多村民与自己一起,改变命运、脱贫致富。

  她,不向命运低头

  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兔妈妈”,以规模养殖肉兔和鹧鸪闻名。可谁又能想到,她曾经的生活也是苦涩不堪的。

  1987年,毛春华从四川远嫁到白鹿观村。当时,丈夫失去左腿,还患有心脏病。家里唯一的财产就是高崖下的两孔危窑。20多年,照顾丈夫、抚养孩子、播种收割,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人操劳。

  “为过上好日子,我养过猪羊、摆过小摊、也经营过石榴园。脏活累活都干过,不管日子多艰难,我都没放弃过。我坚信只要拼命干,一切都会好起来。”

  村两委会觉得毛春华家日子过得实在艰难,帮助他们申办了低保。并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开始盖新房。盖房期间,丈夫又突然病倒。检查后发现肝硬化已到中期。这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个脆弱的家庭雪上加霜。“治病花了十几万元,还得继续治疗,我必须创业赚钱,才能让这个家走出危机。”毛春华说。

  她,带动大家富起来

  白鹿观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适合生态化养殖。毛春华开始如饥似渴地在网络上学习,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兔。也就是五年前,她购买了大量肉兔养殖技术资料学习钻研,并到山东观摩学习,到河南接受技术培训,到重庆、浙江等地考察销售市场。

  没有地,她就向乡亲们租;没有资金,她就从村民互助合作社贷,向亲戚朋友借。2016年初,毛春华和家人开始建设养殖场。同年6月,养殖场建成。毛春华全身心投入到肉兔养殖上,聘请国外专家培训工人,引进火焰消毒等先进技术。2017年6月,合作社售出第一批商品兔就实现了盈利。

  “两个女儿和我一起创业,驻村帮扶干部也大力支持,帮助协调了20万元贴息贷款。”毛春华一边努力搞好肉兔养殖,一边又瞄准了鹧鸪养殖项目。

  “过去我们是肉兔生产基地,专管肉兔繁殖和保育,合作社已经派我到河南向法国教授学习了两次繁育技术。这两年,通过技术提升,我们要完成从肉兔生产基地向种兔生产基地转型。2020年,合作社的产品还将在西安扶贫超市售卖。”毛春华向记者展示了产品包装样品。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和乡亲帮助我渡过了难关。现在合作社发展起来了,我也要回馈社会和乡邻,优先吸纳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和残障人士加盟或入社,同时对有务工意愿的贫困户和残障人士优先招录,带动大家共同富裕,2020年,共奔小康。”毛春华说。

  文/记者 闫珅

  全域治水

  五年来——

  新增水面1.76万亩 修复湿地3万亩

  在幸福河生态公园里有一块石碑,上载《幸福河赋》:昔之渠道,污泥淤积,杂草丛生,水流不畅。腐水腥臭,墨液溢淌,秽浊环境,藏污“盲肠”……而今一泓清波,两岸绿荫,花季园林,水韵文化,彰显城兴水旺;卧波飞虹,双桥映月,花亭柳岸,休闲健身,造福百姓一方。

  党政联动,齐抓共管,短短几年,昔日城市的排水系统,在河湖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下,由一条排污渠,蜕变成清水河、景观河、生态河、民生河,用真实的变化,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从渠到河,一字之差,截然不同,现在的幸福河岸,幸福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河岸边的百姓如是说。

  与幸福河相似的河流治理案例,在西安还有很多。五年来,西安新增水面1.76万亩,修复湿地3万亩。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子。在推进河湖治理工程时,尊重自然山水风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构建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新格局,打造“山青、水净、坡绿”的生态西安。

  2019年12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动员大会。聚焦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按照“治用保引管”思路,系统开展全域治水、碧水兴城工作,启动“85316”工程,沣河中央湿地公园等58个治理项目开工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

  今年目标已定,围绕“二区、二环、三湖库、八水、五河、多点元”的总体布局,开展“控源截污治水、集约节约用水、一河一策保水、河湖连通引水、河湖长制管水”等五大方面、107项治理任务。主要河流消除劣V类,渭河西安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护城河水质提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完成70%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实现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碧水长流、鱼翔浅底。 记者 闫珅

  秦岭保护

  严格举措见成效 生态修复加快推进

  层峦叠嶂的秦岭山清水秀、树木茂密,素有“陕西生态绿肺”之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永续,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的重中之重。

  初冬的秦岭深处,白雪皑皑,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及边界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记者跟随联合执法队伍,深入保护区边远的草垭子、烂泥糊、沙窝子等重点林区开展巡查,此次专项行动旨在打击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捕乱猎、乱批乱占、毁林开荒、非法改变林地用途等违法行为。

  过去五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秦岭保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违建别墅整治后续工作,修订了《西安市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持续实施7类专项整治,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初步建立秦岭保护的长效机制。

  莫负三月好春光,植树增绿满古城。三月里,西安各地纷纷组织植树增绿活动,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西安的环境。2019年,西安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完成农村地区3.71万亩造林任务,据统计,西安全年共有400.5万适龄人员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1103.5万株。当一棵棵树苗种下,对于西安的美好期盼也“种”在了心间。

  还秦岭安宁,让野生动植物在家园自由憩息。2019年,西安市进一步加大对秦岭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全市范围开展了野生动植物执法检查,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积极进行野生动物救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深入宣传秦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全面排查区内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以高压态势形成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有力震慑,保护好金丝猴、大熊猫及其他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安全。”西安市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相关部门将持续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区域的河道两侧、沟峪、山区聚居点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全方位摸排,坚持查源头、端窝点、打链条,全环节实施精准打击,保护秦岭动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恢复项目在继续实施。2016年,秦岭梁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实施栽植秦岭箭竹及竹林复壮46.7公顷;2018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境项目实施恢复生境2.2348公顷,栽植大量油松秦岭箭竹混交林。“希望大熊猫栖息地生物走廊带能起到真正的走廊带作用,逐渐消除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田文勇说。

  自然有灵。一系列严格举措取得了可喜的回馈。位于108国道沿线的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房子保护站于2013年6月开始布设红外相机,截至目前共布设红外相机40多台。经过几年拍摄,陆续收集到红外相机照片10万余张,其中拍摄到野生动物种类2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2种。共监测到十几种野生动物利用生物走廊带进行迁徙。

  “今年将实施50000平方米生态恢复,保护潜在栖息地,促进秦岭野生动物种群发展。”据悉,2020年,我市将全面推进秦岭生态保护,编制《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数字秦岭综合服务平台和网格化管理系统,做到整治到位不留尾巴、修复到位不留空白、保护到位不留缝隙。同时,通过维护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并促进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恢复,从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提高栖息地质量。 记者 庞乐

相关热词搜索:西安 秦岭

上一篇:抗击疫情响应号召 美优高做宝妈们最坚强的后盾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